知識分享
霾是什麼?
開窗呼吸竟然也有風險?
「霾」是一種看不見、卻能深深影響健康的空氣污染現象。許多人以為它只是灰濛濛的天氣,但實際上霾中的微小懸浮微粒能深入肺部、影響血管,甚至導致慢性疾病。
本文帶你了解霾的來源、組成、健康影響,以及如何透過防霾紗窗、空氣清淨機等方法,守護家人的呼吸健康。
霾究竟是什麼?
霾是一種由大量細小固體微粒或液滴(稱為「懸浮微粒」或「氣膠顆粒」)漂浮在空氣中所造成的現象。
這些微粒會散射與吸收光線,使天空看起來灰濛濛、視線模糊、能見度下降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霾害」。
霾的主要來源
人為污染:汽機車廢氣、工廠排放、燃煤、焚化爐、烹調、建築工地揚塵等。
自然來源:沙塵暴、森林火災、海鹽微粒、花粉等。
霾的組成物質與PM分類
霾中的顆粒統稱為「懸浮微粒(PM, Particulate Matter)」,依顆粒大小可分為:
| 顆粒類型 | 平均直徑 | 代表性物質 | 特性 | 健康影響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PM10 | 小於10微米 | 花粉 | 可進入呼吸道 | 引發氣喘、過敏 |
| PM2.5 | 小於2.5微米 | 細菌、灰塵 | 可深入肺泡 | 進入血液、影響心肺功能 |
| PM0.1(超細懸浮微粒) | 小於0.1微米 | 汽車廢氣、焚燒排放 | 幾乎無法被人體過濾 | 可進入血管與腦部,造成慢性疾病 |
在空氣污染中,最具代表性的霾粒子就是 PM2.5。
它的顆粒極細,一般防蚊網、口罩甚至肺部黏膜都難以完全阻擋。
為什麼防霾這麼重要?
當霾中的PM2.5濃度升高時,對人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的危害相當顯著。
1. 對健康的影響
長期吸入PM2.5會造成:
呼吸道疾病(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)
心血管疾病(中風、心肌梗塞風險上升)
肺癌、肝功能與神經系統損傷
孕婦與孩童的免疫與發育異常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將PM2.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。
換句話說,長期暴露在霾害中,就像慢性吸菸一樣危險。
2. 對生活與環境的影響
空氣混濁、視線不清,影響交通安全
降低日照、妨礙植物光合作用
微粒附著在家具、牆面、紗窗上,使家中積塵更快
對空調與電子設備造成長期損耗
防霾的有效方法
防霾的核心原則,就是減少PM2.5進入居家環境與人體。
以下是三大方向:
1. 安裝防霾紗窗
使用高密度細網結構、奈米靜電吸附層或多層過濾設計,有效阻擋外部懸浮微粒進入室內。
像瑞士龍高科技防霾紗窗,就是透過三層奈米纖維結構,兼顧通風與防霾效果。
2. 使用空氣清淨機
建議使用 HEPA H13~H14 等級 濾網,可過濾99.95%以上的PM2.5懸浮微粒,維持室內空氣清淨。
3. 外出時配戴高效口罩
選擇 FFP2 或 N95 等級 口罩,才能有效阻隔微粒進入呼吸系統。
4. 定期關注空氣品質
透過 AQI(空氣品質指標)APP 或環保署網站,即時掌握霾害情況,適時調整開窗與外出活動。
結論:霾看不見,但傷身
「霾」是由PM2.5為主的極細懸浮微粒所造成的空氣污染現象。 這些微粒能深入肺部與血液,長期吸入會導致心肺疾病、過敏與癌症等健康風險。 防霾的重點在於三層保護:
- 外部:高密度防霾紗窗阻擋外來污染
- 室內:空氣清淨機過濾殘留微粒
- 外出:佩戴FFP2/N95口罩保護呼吸
簡而言之:
霾看不見,但傷身;防霾,是守護呼吸健康的第一道防線。